

傍晚五点半,70岁的王大爷一边看着厨房里准备晚饭的老伴,一边打开客厅柜子里那瓶上好的白酒。最近子女都在外地,他一个人吃饭难免寂寞,想着“来一小杯,舒筋活血沈阳股票配资公司,睡觉踏实”。
刚倒好酒,还没来得及享受,电话响起来,是老友赵叔:“老王,你还喝白酒?我上次体检,医生点名批评这事,说的人真得注意了……”说到这,王大爷心里一紧:“白酒害处早听说,可我就这一点乐趣,到底该怎么搞?”

电话这头的王大爷犯了难,酒要不要戒?还是有讲究地喝?其实,这也是不少中老年朋友心头的疑问,高血压患者真的能喝白酒吗?医生到底建议怎么做?其实,答案比你想象得要复杂的多,尤其是第5条,不少人都搞错了。
每每提到白酒,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“升压”,但事实恰恰没有那么绝对。根据2022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,大量饮酒确实是诱发血压波动和高血压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一项发表于《中华高血压杂志》的回顾性研究显示,每天饮用30克以上的白酒,中老年男性患高血压的风险提升18.3%,且血压的日间波动更明显。

医学研究指出,适量饮酒(约相当于一小杯50ml白酒/天)对部分人群影响并非绝对,但长期或大量饮用会损害血管内皮、升高交感神经张力、增加心率,加重心血管负担。长期酗酒者,患高血压概率高出普通人近30%。
而且,酒精与某些降压药物可能发生不良反应,导致降压效果变差,甚至出现头晕、心悸等危险状况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少量饮用是否一定有害?国外一些数据也显示,某些特定环境(如饮食控制、体重管理良好)下的极低剂量饮酒,其致高血压风险并无统计学差异,主要危害来自“长期+大量+空腹+不规律+脏腑功能差”几大因素。也就是说,白酒本身不是“罪魁祸首”,喝法、剂量才决定风险大小。

不少高血压朋友会说:“偶尔一小杯会有事吗?”《中国卒中学杂志》2023年专文有这样一组数据:一次性饮酒50ml(52度)后,30分钟内部分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上升5-8mmHg,舒张压上升3-6mmHg。
这样的升高看起来不大,但如本身血压控制不佳、合并心脏问题的人群,则极易诱发头晕、心悸,甚至心绞痛发作。
长期来看,若控制得当(每周总量低于100ml,餐后饮用,饮前饮后多喝水、监测血压),一些医学数据并未发现绝对危险。

但一旦饮用超过建议剂量,则发生卒中、心衰、肾损伤、肝功能异常等概率明显提升。而且,不同人体酒精代谢能力差异显著,糖尿病、肝肾功能异常、65岁以上老人更易中招。
值得强调的是,白酒对血管收缩、心跳加快的影响是累加效应,每次微小升高,长期下来或引发微血管“慢性损伤”,加重高血压进展。专家建议:高血压人群即便饮用,需做到“八要点”,才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。尤其是第5点,忽视了会让降压药失效!
临床医生总结多年经验,针对高血压患者白酒饮用,提出以下8项关键建议,条条有理,条条要命:
总量要控:一周不超100ml,分次,每次≤50ml,切忌空腹饮酒。“小口慢饮”为佳,杜绝豪饮。

血压要稳:饮酒前后应监测血压,若当日血压明显升高,则严禁饮酒。药物未调整好禁饮!
餐后为宜:白酒最好在午餐或晚餐后饮用,避免空腹,减少血压剧烈波动风险。
忌混药饮酒:与降压药(如普利类、沙坦类)、他汀类、降糖药等同服,存在严重交互作用,容易头晕、低血压或者药效减弱。
慢性病合并症患者禁饮:患有糖尿病、动脉硬化、肝肾功能不佳、中风史等,原则上完全禁酒,“再少都不行”,很多人忽视这一点!
补水防醉:每饮用白酒50ml,建议至少补水200-300ml,助酒精代谢、保护肾脏。
饮后慢活动:喝酒后不宜立即运动、洗澡、蒸桑拿或剧烈运动,易引发血压波动及心脏不适。

定期查体,做动态血压监测:至少每季或半年到医院检查肝肾功能及动态血压,便于及时调整方案。
很多高血压患者因未遵守上述要点而吃亏,乃至“喝一杯突发卒中”,身边的惨痛教训不少。喝白酒不是万能保健,真正的健康在于节制和理性。
岁月难得几回醉,但健康只能一次把握。对于高血压人群来说,白酒不是不能碰,而是要懂得节制,把控分寸。实际效果是否达标,还需结合个人药物、疾病控制情况动态评估。如果饮用后自觉不适,务必立即停酒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。
佳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